English

核工业

核工业领域涉及核能开发综合利用的一系列产业技术,主要包括铀矿开采到核燃料元件制造的前端步骤、核反应堆中的利用以及乏燃料处理的后端步骤。

前端步骤

铀矿开采:从地下矿床开采出铀矿石,这是获取核燃料的初始来源。常见的铀矿有沥青铀矿等,目前是主要的原料采集方式之一。

铀矿石加工:开采出的铀矿石需经过破碎、研磨等工序,制成铀精矿,然后进一步通过化学方法提炼出铀的化合物,如重铀酸铵等,最终得到铀的氧化物(主要是二氧化铀)。

铀浓缩:天然铀中可用于核反应堆发电的铀-235同位素含量较低(约0.7%),大部分是铀-238。通过铀浓缩工艺,如气体扩散法、气体离心法等,提高铀-235的丰度,使其达到核反应堆所需的浓度(一般轻水堆需3%-5%左右)。

燃料元件制造:将浓缩后的铀制成适合在核反应堆中使用的燃料元件,比如将二氧化铀粉末压制成燃料芯块,再装入锆合金等材料制成的包壳管中,组装成燃料棒,众多燃料棒构成燃料组件。

核反应堆中的利用

-制成的燃料组件被放入核反应堆中,在反应堆内,铀-235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发生裂变反应,产生大量的热能。通过冷却剂(如水、氦气等)将热能带出反应堆,用于产生蒸汽,推动汽轮机发电,实现核能到电能的转换。

后端步骤

-乏燃料后处理:在核反应堆中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,燃料组件成为乏燃料,其中仍含有大量未裂变的铀-235以及在裂变过程中产生的钚-239等可再利用的核素。通过后处理工艺,可以提取出这些有用核素,进行循环利用,减少天然铀的消耗。后处理方法包括水法后处理(如普雷克斯流程)、干法后处理等。

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: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会产生各类放射性废物,根据其放射性水平和半衰期等特性进行分类处理。低、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可通过固化、多重屏蔽处理、深埋等方式处理;高水平放射性废物(如高放废液)处理难度较大,目前主要采用玻璃固化等技术将其转化为稳定的固体形态,然后进行深地质处置,将其深埋于稳定的地质构造中,使其与人类生存环境长期隔离。

核能的利用除了核裂变还有核聚变。

核聚变是指两个轻原子核,比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,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,克服它们之间的电荷排斥力,使得它们能够靠近并合并成一个新的、更重的原子核的过程。

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质量亏损,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=mc²(E表示能量,m表示质量变化量,c为光速),亏损的质量会转化为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。

核聚变相比核裂变有诸多优势,例如:核聚变的燃料在地球上储量极为丰富,氘可从海水中大量提取,而氚可通过锂的同位素锂-6与中子反应生成;核聚变反应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相对较少且半衰期短,对环境的长期影响更小;核聚变反应一旦失控,会因燃料耗尽而自动终止,安全性相对较高。若成功将有望为人类提供几乎无尽的清洁能源,为ai算力提供巨大的能源保障。